摘要:而我国却有一种邮票小全张邮电部明文规定不能撕开(剪开)单枚贴用,它就是1964年10月20日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纪念邮票小全张。 1964年10月1日,首都各界人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典礼。
众所周知,邮票小全张在贴用时,可根据寄发邮件所需的邮资,视小全张的面值情况,采取全套贴用或撕开(剪开)单枚贴用均可,只要符合邮资即可。而我国却有一种邮票小全张邮电部明文规定不能撕开(剪开)单枚贴用,它就是1964年10月20日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纪念邮票小全张。
建国15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辉煌业绩:一是从1949年建国开始,到1955年这7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加强了建国初期的国家政权建设,基本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二是1956年开始,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64年10月1日,首都各界人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典礼。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和贵宾三千多人参加了典礼。典礼后举行了盛大的群众游行。
为庆祝建国15年来我国在各方面所取得的辉煌胜利,邮电部发行了这套纪念邮票,编号纪106,全套3枚横联印,分别为“中国共产党万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毛主席万岁”。邮票图案中各族人民聚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热烈庆祝国庆佳节。邮票以横三联形式出现,构成一整体,以绚丽多彩的画面,表现出中国人民举国欢腾、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的场面。
该小全张上印有三枚邮票一套,面值、图案和售价均与1964年10月1日发行的一套三枚邮票相同,即每张售价24分,小全张相连之处不打齿孔。小全张由卢天娇设计。
邮电部在下发的第269号《关于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纪念邮票及小全张邮票的通知》中是这样规定的:
(一)1964年10月1日发行的这套邮票每张上印有一、二、三图(共50枚),除每枚邮票成为一幅图案外,三枚连在一起就构成一幅大的图案,在出售邮票时,仍以每枚为单位,如购票人选购其中任何一枚或几枚时,均可售予。
(二)于1964年10月20日发行的纪念邮票小全张,每张上印邮票一套,共三枚,面值及售价均与邮票相同,小全张三枚相连之处不打齿孔,贴作邮资时,以整张连边饰或沿三枚周围齿孔撕下均可,但为保持该邮票的画面完整无损,一律不得用剪刀剪成单枚或双枚贴用,否则均作未付邮资处理。对此必须向购票人详细讲清。该小全张因发行数量较少(4万枚),除中国集邮公司供集邮出售外,并一次发给各省局一部分,希各省局在分时照顾到开放城市或外宾常到之处。
通过上述规定,我们可以得知“为保持该邮票的画面完整无损,一律不得用剪刀剪成单枚或双枚贴用,否则均作未付邮资处理。”这个特殊规定在我国邮政史上是唯一的一次,在世界邮政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由于当时国内集邮者购到后很少贴用,因此了解此规定者不是很多。
有感韩国前总统被俘。 1992年8月24日,中国与韩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卢泰愚的最大心愿是与中国建交并访华。本书以邮票为媒介,向读者介绍89年来韩国历任总统及其业绩与过失。
1949年7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文代会全称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53年9月改为“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88年11月调整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大会”。从1996年起,全国文代会、作代会定为每五年召开一次。
近一个世纪之遥的漫漫路途,走来“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这就是风云90春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201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纪念日。
今年74岁的王锡玉,退休前是吉林石化有机合成厂的高级工程师。虽然已年过古稀,依然忙忙碌碌,他说,集邮是我生活的动力。
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8月25日,农行上海枫泾支行工作人员又成功阻止了一起针对藏友的新骗局。民警提醒,如果收到支票奖励等信息,一定要跟警方联系,也可以到银行咨询,千万不要相信天上会掉“馅饼”。
最近看到今年3月25日《南昌晚报》上一篇文章《邮票上的古代四大美人》,仔细阅读以后,发现刊登的邮票图案不对头,看来编辑、作者都在“捣糨糊”。 四大美人的美,不仅是外形之美,而且是德性之美。她们身上体现的家国情怀、牺牲精神和高洁品质。
“方寸”天地阔 “邮颂”母亲河
中国的各类集邮协会,数以千百计,办有会刊会报的自然也数以千百计。邮会的命名各有千秋,但是以黄河命名的恐怕只有黄河集邮研究会一家,自然《黄河集邮》也是第一份以黄河命名的集邮协会会刊。
丁晨:“国之血脉”说驿运
中国驿运制度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通信组织的国家之一。古老神奇的邮驿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是穿越3000多年华夏大地上的中华文明的杰出创造。从此“驿”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后代。 驿运制度被一些史学家称为“国之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