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日,一位用户手拿一封信找到某邮政企业投递部门负责人,称前日投递员送给他一封挂号信,上面的邮票不见了,他是集邮爱好者,那邮票是邮友特意给他寄来的,有收藏价值,可现在却莫名其妙弄丢了,要讨个说法。
谈事例 学规章
邮票遗失谁之过
来源《中国邮政报》
一日,一位用户手拿一封信找到某邮政企业投递部门负责人,称前日投递员送给他一封挂号信,上面的邮票不见了,他是集邮爱好者,那邮票是邮友特意给他寄来的,有收藏价值,可现在却莫名其妙弄丢了,要讨个说法。投递部门负责人颇有疑问:“当时为何不说?这都过了一天了。”用户说当时他不在家,是妻子帮忙签收的。投递部门负责人随后询问投递员,投递员说当时只顾着投递,没有注意邮票是否脱落。看一时也难以弄个明白,投递部门负责人让用户先回去,待事情有眉目后再协商解决。
就现实情况来看,信件上的邮票何时遗失、怎样遗失的,恐怕很难弄清,但行文至此笔者倒是有话要说。
《国内邮件处理规则》第142条规定:发现邮件上有脱落邮票痕迹,应当在邮件封面上加盖“收到时邮票已脱落”戳记、日戳和经手人名章。如果有私揭邮票嫌疑的,应当向封发局缮发验单,邮件随验单副份发投递局。必要时可以索回原封皮,验送封发局,凭此追究。
笔者以为,要想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因邮票脱落而产生的纠纷,相关人员务必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邮件收寄人员在收寄邮件时,务必将邮票牢固地粘贴在邮件的指定位置,以免造成邮票在邮件传递过程中脱落。二是邮件的分拣、封发人员开拆邮件时如发现邮件上有邮票脱落,或者发现有私揭的嫌疑,应依照规则要求进行处理。三是投递人员领取邮件时,在分排时要认真仔细查看,对给据邮件应逐一勾挑核对,若发现邮票脱落,应即刻向主管领导反映寻求处理办法。四是若发生如本文开头用户因邮票脱落上门讨说法的情况,应耐心倾听事情原委,不扯皮、不推诿,依据具体情况商讨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
中国的各类集邮协会,数以千百计,办有会刊会报的自然也数以千百计。邮会的命名各有千秋,但是以黄河命名的恐怕只有黄河集邮研究会一家,自然《黄河集邮》也是第一份以黄河命名的集邮协会会刊。
而我国却有一种邮票小全张邮电部明文规定不能撕开(剪开)单枚贴用,它就是1964年10月20日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纪念邮票小全张。 1964年10月1日,首都各界人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典礼。
即便到了近代,中国也经历了从军阀混战到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统一全国的历程。1916年到1928年的12年间,各地军阀割据、群雄并起,纷纷向中央政权发起挑战,折腾的昏天黑日,民不聊生。
邮票色标,作为整版邮票边纸的要素之一,成为集邮者了解邮票印刷用色的直观窗口。《中国集邮大辞典》中,对“色标”的定义是:色标,就是在影写版、影雕混合版、胶版印刷的全张邮票纸边上表示印刷色相的标记,又称“色级标记”。
近一个世纪之遥的漫漫路途,走来“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这就是风云90春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201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纪念日。
这种丑恶的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本土学术界纷纷强烈呼吁,要求把国内的主要学术团体联合起来,到各地考察搜集资料,发掘和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以免再被外国人攫取。
为集邮者发行的文字连印票
“文”字邮票共发行了19套80枚,其中有两套为连印设计,即文1《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的(2-6)、两个5图连印和文10《毛泽东最新指示》的全套连印。原本备受贬抑的集邮者,亦是“文”字邮票最虔诚的保护者和发扬者。
丁晨:“国之血脉”说驿运
中国驿运制度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通信组织的国家之一。古老神奇的邮驿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是穿越3000多年华夏大地上的中华文明的杰出创造。从此“驿”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后代。 驿运制度被一些史学家称为“国之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