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王朝为应付巨大的军费开支,累变钱法,导致严重的“钱荒”,加之寺庙遍布,众多僧尼均依赖官府供给,财政负担沉重。至会昌年间,唐武宗为减轻财政负担,诏令废灭天下佛教,拆废各地寺院,烧毁佛像等用以铸钱。此类钱币因铸于会昌年故统称“会昌开元”。
“开元通宝”钱很多人都以为是唐玄宗李隆基铸造的年号钱,因为风流天子李隆基有个“开元”年号,并且开创了一个盛极一时的“开元盛世”,为世人所熟知。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开元通宝”钱是唐王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于武德四年始铸的,它以“宝”字作为钱文,为后世铸钱所效仿,故而唐朝以后铸行的钱币多称“××通宝”、“××重宝”或“××元宝”之类。晚唐时均以铸造使用“开元通宝”钱为主,高祖以后各帝都铸有开元钱。
唐代中期,由于发生“安史之乱”,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唐王朝为应付巨大的军费开支,累变钱法,导致严重的“钱荒”,加之寺庙遍布,众多僧尼均依赖官府供给,财政负担沉重。至会昌年间,唐武宗为减轻财政负担,诏令废灭天下佛教,拆废各地寺院,烧毁佛像等用以铸钱。淮南(今扬州)节度使李绅率先铸造进呈一种背面铸有“昌”字的“开元通宝”钱,以纪年号“会昌”。于是朝廷下令各地州郡仿效淮南的做法,铸造背面有纪地文字的开元钱。这些背面有纪地文字的“开元通宝”钱,因铸造于唐代会昌年间,故后世通称之为“会昌开元”钱。至今已发现会昌开元背文字有“昌”、“洛”、“越”、“福”、“广”、“宣”、“桂”、“平”、“永”等23种。
“会昌开元”就是钱背铸有文字的开元通宝钱。唐武宗李炎在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因铜料紧缺而毁天下寺院,取寺中铜像等铸钱。当时各州所铸的钱币均在钱背后添加当地地名,以区别于前期铸造的开元。目前发现的会昌开元背有文字的品种有:昌、京、洛、益、永等23种,以“永”字铸量最少,次为“丹、福、平、桂”。其中昌为年号,余为地名。此类钱币因铸于会昌年故统称“会昌开元”。但当时只铸造了8个月就因唐武宗的去世而停铸。
唐代开元通宝背四月极美品,成交价格RMB 23220,成交时间2016-07-14。 二、开元通宝的收藏价值 开元通宝包浆浓烈,且十分滋润,地章与凹处为甚,毫无新作伪品那种干涩之感。 古珍品“开元通宝”之所以名气大是由于他的历史性和珍稀性决定的。
开元通宝设计精美,它的使用时间也是很长的。 这样就出现了第二种说法,改说法认为开元通宝背一有可能是起到一个区分标记的作用,表明了这类型的钱币是在哪个地区、哪个分局铸造的,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起到防伪标识的作用,避免在民间出现的一些人工假币。
开元通宝钱的铸行,对我国的衡量法产生了重大影响。开元通宝简称开元钱或通宝钱。铜钱名曰通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货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钱为宝,则意味着货币即财宝观念的增强和人们对其崇拜程度。
阅谱可知,在会昌开元通宝钱中,有背“兴”字钱载入,其一为单一“兴”字,其二为穿上下两个“兴”字,即双兴之式。以收藏实践来看,相对而言背“双兴”式则为少见,其定级虽然不是很高,然今亦是难得一见了。
特别是开元通宝背上月,这样的一种钱币收藏的价值相对来说更高。所以对于很多收藏者,愿意更多了解开元通宝背上月价格,然后再选择收藏,体现这款钱币的意义和价值。
白铜开元通宝是唐代第一种货币,也是发行量最大,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开元通宝已经成为大五帝钱的一部分,具有辟邪,旺财的功效。而李隆基之所以将年号定为开元,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