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谓“胆水”是指天然的含硫酸铜的泉水。不过那时多数人对这种现象没有确切的了解,误以为是铁接触到曾青、石胆就转化为铜了。 约在五代时,“胆水冶铜”正式成为一种实用性生产铜的方法。
大观通宝是怎么冶炼的。除了火法冶炼之外还有“胆水冶铜法”(即湿法炼铜)。这种冶铜法就是利用金属铁从含有铜元素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铜来,然后把铜刮取下来,再经烹炼后,就可以得到铜锭。所谓“胆水”是指天然的含硫酸铜(我国俗称它为石胆、胆矾,蓝矾)的泉水。它的形成是因为天然的硫化铜矿石经风化氧化,一部分便会生成可溶性硫酸铜,经过地下水、雨水的浸泡、淋洗,便会溶解而汇入泉水中。这种胆水只要铜的浓度足够大,就可以做为湿法冶铜的原料。
早在汉代时,我国先民就已经注意到金属铁可置换铜的现象。例如西汉古籍《淮南万毕术》上就有“曾青(碳酸铜类的矿物)得铁,则〔铁〕化为铜”的记载。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有“石胆能化铁为铜”的话。东晋炼丹家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中讲得更明确:“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而皆外变而内不化也。”不过那时多数人对这种现象没有确切的了解,误以为是铁接触到曾青、石胆就转化为铜了。及至唐代,有些从事炼金术活动的方士就利用这个化学变化把石胆水和水银放在大铁锅中加热熬炼,被置换出的铜便与水银形成汞齐。然后,他们把那些很像砂粒的铜汞齐加热,蒸出水银,便得到了红铜粉。他们美其名叫“红银”,很自以为得意,认为真的实现了使铁向铜的嬗变。唐代后期方士金陵子所撰的《龙虎还丹诀》就记载了这项“绝技”。
约在五代时,“胆水冶铜”正式成为一种实用性生产铜的方法。及至宋代,这种工艺发展到很大的规模。据《宋会要·食货篇》记载,北宋徽宗年间以胆水冶铜的地区有11处,以韶州岑水(在广东)、信州铅山(在江西)、饶州德兴(也在江西)三处规模较大。在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时,全国胆铜总产量达到了1874427斤,约占当时铜产量的12%。而在赵宋王朝偏安江南以后,所领江南14州的铜产量锐减,而乾道年间胆铜产量仍有21万斤,竟占到南宋当年铜总产量的80%。所以宋代的人对胆铜生产非常重视,南宋人张甲曾专门写了一部书《浸铜要略》,记载了当时胆铜的生产情况。
关于浸取胆铜的具体操作,《宋史·食货志》有记载:把生铁打成薄片,排放在贮有胆水的槽中,浸渍几天,然后刮取析出的泥状铜(称作“赤煤”),入炼炉化炼。当时的效益,大约每用铁二斤四两可得铜一斤,技术水平是相当高的。此外,那时还有利用胆土煎铜的“淋铜法”,基本原理与“胆水法”是相同的,此法“工多利少”,但“其土无穷,若比之矿铜,其利已厚”,所以也被普遍利用过。
由于收藏市场上现在出现了很多假币,知道大观通宝折十正规尺寸,能够很好的区分真假,以免令自己遭受巨大损失。 看完大观通宝折十正规尺寸,接下来就介绍相关的特点特征。
大观通宝折十现在的价格已经达到了1000元左右,就这样的市场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发展的空间还有很大,只要大家保存完整,那么预计后期的收益就会继续上涨。
现在古钱币收藏市场行情很好,各朝各代都有很多版别的钱币,下面我们要介绍的是大观通宝,那么,大观通宝价格是多少呢?无论哪个版别的大观通宝都有它价值,在日后都会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而提升自己的价格。
相对于其他的大观通宝来说,大观通宝折十它的整体制作更加精美,整体钱币更平整,而且在面上的纹路和为深邃,所以它的收藏价格相对于其他版本的大观通宝而言较为高一些。 那么,到底大观通宝折十是否值得收藏?
例如大观通宝,如果在大家对没有注意到大观通宝的时候以低价格入手,之后等到大观通宝价格上涨的时候售出,肯定会从中赚取不小的收益。一般品相好,存世数量少的大观通宝,收藏价格肯定会很高。
北宋由于战争频繁,官家滥铸及民间盗铸蜂起,铜货短缺。图示铜“大观通宝”折二钱约人民币70元左右,特大型大观通宝则值2万人民币。细郭大观钱径3.5厘米,价格约人民币1千元左右。最贱的为普通小平大观钱,市价人民币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