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在钱币上既称宝又有纪重,并且是有系统、能成套的方孔圆钱,则首推明太祖朱元璋所铸的洪武通宝纪重钱。郭死后,他统率其部,接受小明王韩林儿的封号。
在我国方孔圆钱的历史上,唐以前多数以重量作为钱币名称,如半两、三铢、四蛛、五铢等。唐以后则改称宝,如通宝、元宝、重宝,前面再冠以年号、国号之类。而在钱币上既称宝又有纪重,并且是有系统、能成套的方孔圆钱,则首推明太祖朱元璋所铸的洪武通宝纪重钱。
朱元璋出身佃农,曾入皇觉寺为僧。元末红巾军起义爆一发,他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受到郭的赏识。郭死后,他统率其部,接受小明王韩林儿的封号。其后势力不断扩大,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的军队,又北伐元军,统一全国,定都南京,建元洪武,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称帝之前,就曾铸造过大中通宝钱(当时元顺帝铸的是至正通宝钱,陈友谅铸大义通宝钱,韩林儿铸龙凤通宝钱,徐寿辉铸天启通宝、天定通宝,明玉珍铸天统通宝钱,张士诚铸天佑通宝钱等)。1368年,朱元璋称帝之后,颁布洪武通宝钱制,分五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正面均为洪武通宝,钱背穿右各有一钱、二钱、三钱、五钱和一两等纪重文字。规定百分之百用铜,生铜一斤铸小平钱一百六十枚,折二钱八十枚,折三钱五十四枚,折五钱三十二枚,当十钱十六枚。当时一斤为十六两,钱如其重,由户部宝源局统一铸造,严禁私铸,各行省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并铸,背文还有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纪地钱。
一套洪武通宝纪重钱,其中一钱径为2.2厘米,厚0.巧厘米;二钱径2.9厘米,厚0.16厘米;三钱径3.2厘米,厚0.25厘米;五钱径4厘米,厚0.3厘米;一两径4.5厘米,厚0.35厘米。
朱元璋首先推行洪武通宝纪重钱,从而统一了全国的货币,结束了元末以来的混乱状态,对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后来因推行“宝钞制”,这种有系统能成套的纪重钱也就中断了。
但当时铜材稀缺,所以就普遍用废钱和旧铜铸造,因铜质复杂,纯度不一,而造成“洪武通宝”成色不一的情况。它是洪武通宝钱文最小的版别之一。
洪武三年三月下令户部及各行省铸造洪武通宝钱,分为五等,当十重一两,当五五钱,余下当三、当二、当一顺减,并在各行省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并铸。洪武四年二月开始改铸大钱为小钱。二十二年又更改钱式,钱背加铸重量,并置各省宝源局开铸。
明洪武年间铸钱,局地较多,版式繁复。而在林林总总的洪武钱中,谱载洪武通宝背济折三型钱,较为珍稀。 展目此枚洪武铅钱,铅质无疑。这一书体书意正是洪武钱之典型,无疑无邪矣。
而桂十大钱,则颇有遗存,其收藏价值虽然高于小平背桂、桂一和桂二,然较为明显的低于桂三和桂五。毫无疑问,其钱文经得起反复审视,乃为官炉正点之书。
一般而论,集藏洪武钱较易,觅珍稀版别较难。由于洪武年距今已六百余年,故其遗存钱品多为出土或窖藏。今日展赏的,便是愚帐中所藏一品洪武通宝背北平十生坑钱。其直径为45.3毫米,重约24.61克,铸体较为厚重,乃洪武钱制之折十型确定。
洪武钱币避元字讳,一律称通宝。这枚背浙双点通钱文正常、文字清晰。这五个等式钱币不仅全部存世,而且数量较多,是洪武二十二年更定钱式后的铸钱。背一钱版别较多,体质较小,外轮较宽,钱文字小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