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时光流转,往事踩着斑驳的岁月前行。蓦然回首,留在身后的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已风干成不老的回忆……言谈中,他说自己很幸运,一次出差北京,在机场候机室里,两百元买到了一个猴票四方联。 收藏是一种心情,收藏不是富人的专利,收藏不分贫富。
时光流转,往事踩着斑驳的岁月前行。蓦然回首,留在身后的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已风干成不老的回忆……
那天,不经意到一位朋友办公室,看到他喜形于色地拿着刚刚购买来的一本世界钱币珍藏本在和他的朋友谈他的收藏感受。言谈中,他说自己很幸运,一次出差北京,在机场候机室里,两百元买到了一个猴票四方联。我说现在一张猴票已经1300元了,你四张白赚了五千元。
朋友诧异地问我:“你怎么这么清楚?你有收藏?”我平静地说:“有啊,我也收藏邮票,只是我收藏的东西不值钱。”
谈起收藏,通常总认为是一些艺术界大腕或是经济实力雄厚人士的“专利”,平头百姓似乎无缘沾边。其实未必。也有平民化的收藏,收藏其实是一种心情。
我的一位同事,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收藏香烟盒。如今,他收藏的香烟盒,什么大钟、丰收、大前门,什么中华、双喜、福临门,可谓琳琅满目。他收藏的香烟盒,可以品读出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有一次,我送他一个香烟盒,我因看不懂英文单词,说是美国的。他一看就说是韩国的,如获至宝,非常感谢我,说是填补了他收藏的一个空白。
我的收藏,起先是贺卡。因为中学毕业后,我迷上了灯谜,到处投寄谜作给各地文化馆、文化宫、职工灯谜协会,参加灯谜函猜。于是,便有书信频繁往来,结交了一大帮志同道合的谜友。逢年过节,或者是参加灯谜函猜,都会收到来自各地谜友的明信片和贺卡。久而久之,我发现贺卡的种类繁多,图文并茂。有的是一幅国画,有的是一帧配诗摄影,有的是一页剪纸,有的是电脑画的图画。有的设计像小孩子的儿童乐园,有的打开它似乎让你走进了一座古老的大宅院……另外,还有音乐的,立体的等等。于是我把这些纳入收藏之列。有时候收到一些好的贺卡,会另有一番惊喜。有一年,我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的信,打开是一张漂亮的贺卡,贺卡里还夹了一片香山红叶的标本。原来是来自林业大学的一位学生给我寄来的新年祝福。此刻,我的心中盈满了为人师者那份浓浓的满足……
如今,我的收藏品种越来越多,譬如收藏各地报纸杂志,收藏奇石,收藏邮票、收藏谜书、收藏钱币,但是,我的收藏都只是零敲碎打,一时爱好而已。而且因为家里房间比较狭小,房间很潮湿,有些收藏品如邮集里的不少邮票都湿透发霉了,有的报纸缺少必要的保护,变黄变脆了。我想,这或许是好多人玩收藏所碰到的尴尬吧。
有些人收藏只是为了升值,他们往往会因为升值不快或根本不升值而失落。我的收藏与升值无关,只是爱好而已。拍卖行可以有成千上百万的青花瓷、和田玉。而对普通百姓来说,不起眼的火花贴、香烟盒、电话卡等等,都能成为心仪的藏品。曾经常见的毛主席像章、录音带、电唱机、筷子筒等和手工时代相关的物件也被视作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而被人们珍藏留存。
收藏是一种心情,收藏不是富人的专利,收藏不分贫富。在收藏的日子里,感受生命的丰盈。收藏时光,就是收藏生命,就是收藏希望。
1月16日,河北省邯郸市邮政局工作人员展示即将发行的《海洋石油》特种邮票。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将于1月18日发行《海洋石油》特种邮票。
”办公室的接待员回答:“请问鉴定的是什么邮票?”其中一位平头发帅哥神密兮兮地说:“是国内最珍贵的邮票。”这时平头帅哥对着笔者高声问道:“呵呵,看来你有资格鉴定邮票呀,那么政府发专家证了吗?”哪知二位帅哥异口同声,坚持要先看专家证后看邮票。
而我国却有一种邮票小全张邮电部明文规定不能撕开(剪开)单枚贴用,它就是1964年10月20日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纪念邮票小全张。 1964年10月1日,首都各界人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典礼。
近日,珠海拱北口岸公安分局收到一封贴着七张邮票、从浙江宁波寄来的挂号信,信中洋溢着对拱北口岸分局的感激之情。”老人之所以回到浙江宁波以后还要特意寄来感谢信,就是为了寻找那位曾在危急关头救助过他的女警。
中国驿运制度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通信组织的国家之一。古老神奇的邮驿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是穿越3000多年华夏大地上的中华文明的杰出创造。从此“驿”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后代。 驿运制度被一些史学家称为“国之血脉”。
解密一套邮票估价55万背后的真相
目前,一套由大龙邮票、慈禧寿辰邮票等85枚邮票组成的清代稀世珍邮在拍卖场上估价55万,再次掀起了清代邮票收藏热。 清代邮票的地位尊贵显赫,像大龙邮票、小龙邮票,“华邮之王”红印花等举世闻名的重量级文物票,拥有任何一枚都足以让藏者欣喜不已。
重金购买的“珍邮”,最终打水漂了。
近日,笔者经手了一起纪92《古代科学家》第一组(8-1)蔡伦像多“前”字的信销票鉴定。持有者老王是某茶吧的老板,据其介绍,这两枚“珍邮”是从一位茶吧的常客于某手中购得。于某的一系列举动,使老王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