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8年,中华邮政发行。图案与“大东二版”基本相同,但区分较容易:“大东三版”面值都在万元以上,且为单色;左下角面值框中“大东二版”有角、分位如“20000”,“大东三版”无角、分位如“20000”。上海大东书局水印。也称“梅花二版”。
1948年,中华邮政发行。全套12枚。图案与“大东二版”基本相同,但区分较容易:“大东三版”面值都在万元以上,且为单色;左下角面值框中“大东二版”有角、分位如“20000”,“大东三版”无角、分位如“20000”。面值2万元(红)、3万元(棕)、4万元(绿)、5万元(灰蓝)、10万元(橄绿)、20万元(棕紫)、30万元(黄绿)、50万元(枚紫)、100万元(棕红)、200万元(桔红)、300万元(土黄)、500万元(份蓝)。齿孔度数为14。凹版印刷。上海大东书局水印。也称“梅花二版”。
发行日期:1948.7.23(民国37年)起
齿孔度数:14
印刷版别:雕刻版
图幅:18x22
全张枚数:(1)-(8)200(20x10);(9)-(12)100(10x10)
印刷:大东书局上海印刷厂
由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日常交易金额动以万计,前印大东二版邮票最高面值50万元,尚感不敷,经再版续印高额票1批,图案与前印者完全相同,惟未套印双色,阿拉伯数字之角分位删去。全套12种面值,分两次发行2万元、3万元、4万元、5万元、100万元于民国37年7月23日发行,其余则于37年9月11日发行。
民国38年4月以后金圆券贬值,若干省区,市场上已开始以银圆为计值标准,渐有恢复银本位之势。邮资于同年5月13日起,恢复以前之银圆基本费率,同时另印基数邮票售用,规定在使用银圆地区按照基数售收银圆,在使用金圆券地区,则按当地折合率折售金圆券。
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1元(桔)、10元(绿)、20元(紫棕)、50元(墨绿)、100元(桔棕)、200元(桔红)、500元(枚紫)、800元(玫红)、1000元(蓝)。上海大东书局承印。
1942年10月9日邮政总局通知各区政管理局及办事处,因收支不能相抵,亏损甚多,奉准于邮资之外,加收附加费,要求各区将库存中信版1角6分票加盖“国内平信附加已付”字样备用。原定自1942年11月1日起施行,平信附加费为1元。
加盖原票为“京烈版”、“港烈版”、“中华版”、“纽约版”等。各地加盖字样各有不同。按原票版别不同,计有河南7种;西川7种;闽浙3种;江西9种;湖南9种;广西7种;云南4种;甘肃7种;贵州6种;东川3种;广东8种;陕西4种;湖北4种。
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10元(绿)、20元(棕紫)。上海中央印刷厂承印。 20元,紫棕,出现2种变体票:P13、P14;
2分,红色加盖,出现一种变体票:倒盖。 翻传票是以帆船为主的,背景是火车、农获票是以农民收割为主图的,背景是天坛。这套邮票用的是5号宋体字,红色的加盖。印刷也很粗糙,比较不精致,但是是北京发行的唯一一套暂作改值的邮票。
普31 中信版孙中山像加盖“改作伍角”邮票
1942年底起,中华邮政内地邮资增为平信5角、挂号1元、快递2元,致使5角面值邮票需要量骤增。同时将停售的“国内平信附加已付”加盖邮票上划去原盖字样,另加盖“伍角”字样出售。加盖字样及划线粗细式样各有不同。
普37 伪暂售票改作“国币”邮票
1945.9.17~9.5,五号黑体字铸模加盖,横距4mm,50,100,200,[Pr]上海中华书局永宁印刷厂。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由于运输拥挤,光复区邮局所需国币邮票,一时无法自后方运到。 2分,蓝,出现两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横双连中缝漏齿。 1分,桔黄,复盖。
普30 中信版孙中山像加盖“国内平信附加已付”邮票
1942年10月9日邮政总局通知各区政管理局及办事处,因收支不能相抵,亏损甚多,奉准于邮资之外,加收附加费,要求各区将库存中信版1角6分票加盖“国内平信附加已付”字样备用。原定自1942年11月1日起施行,平信附加费为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