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5.10.9,5号宋体字加盖,[Pr]河南开封建华印刷厂。自民国34年10月9日开始发行,俟新邮票发到,于同年12月15日公告停用。 30分,紫棕,出现两种变体票:“圆”字倒盖、横骑缝盖;
1945.10.9(民国34年),5号宋体字加盖,[Pr]河南开封建华印刷厂。
原票: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印刷厂印的仿烈士像邮票
加盖:河南开封华印刷厂
民国34年胜利之初,河南邮区对外交通尚未畅通,邮票一时供应不及,经呈准以原在华北的伪组织邮票就地加盖改值,以应需要。所用原票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印刷局(原北平财政部印刷局),所印之仿版先烈像邮票,原已加盖「华北」2字,经另以粗横线将「华北」2字划销,并用5号宋体铅字,分2直行在人像2旁加盖绿色「国币」等字样。自民国34年10月9日开始发行,俟新邮票发到,于同年12月15日公告停用。普38.1及普38.3 两枚另发行无胶白纸及无胶米色纸。(无胶票分成白色纸、米色纸和报纸不同纸质)
20分,红棕,出现四种变体票:“圆”字倒盖、“圆”字漏盖、误盖“国币币圆”、复盖;
40分,桔黄,出现四种变体票:“圆”字倒盖、倒盖、复盖、横骑缝盖;
30分,紫棕,出现两种变体票:“圆”字倒盖、横骑缝盖;
“伦敦二版”俗称双票。 1分,橘黄,出现一种变体票:“中”字下的第二条横线完整。 P.S. 从印制版别上看,第一版应为“双圈”票,第二版才为“单圈”票;从发售时间上区分,“单圈”票在先,“双圈”票在后。
抗战期中,邮票多在后方印制,国内因限于技术及物质条件,制品均嫌粗陋。 全套原有7种面值,其中1元、2元两种于民国33年10月发行。20元、30元、50元等3种于民国35年3月起发行。
1938.11.11,雕刻版,P12.5,19.5mm*23mm,50,[P]香港中华书局。 1939,P12.5,梳式齿和线式齿两种。最初由香港中华书局以雕刻凹版双套色印制3种,以国父像为中心图案。国徽两旁双横线内为空白,通称“空框”。
加盖原票为“京烈版”、“港烈版”、“中华版”、“纽约版”等。各地加盖字样各有不同。按原票版别不同,计有河南7种;西川7种;闽浙3种;江西9种;湖南9种;广西7种;云南4种;甘肃7种;贵州6种;东川3种;广东8种;陕西4种;湖北4种。
2分,橄绿; 1元,褐色,红棕; 5元,灰蓝,红;除面值10元邮票在安徽省寿县发行过外,其余五种均未正式发行。
蓝字0.5分(棕),出现一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 红字1分(赭黄),出现五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原票大头“壹”、原票“壹”壬字头、顶边漏齿、底边漏齿。
普53 上海大东二版孙中山像金圆邮票
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上海大东书局承印。大东1版与2版除齿孔不同外,其版式显着不同处为:大东一版「國」字之一点,在横地右边,与横相连。大东2版「國」字之一点,在1横的上边,与横及上端相连。
普56 上海大东版飞雁图基数邮票
民国38年4月以后金圆券贬值,若干省区,市场上已开始以银圆为计值标准,渐有恢复银本位之势。邮资于同年5月13日起,恢复以前之银圆基本费率,同时另印基数邮票售用,规定在使用银圆地区按照基数售收银圆,在使用金圆券地区,则按当地折合率折售金圆券。
普42 孙中山像烈士像加盖“国币”改值邮票
原票为先烈像香港版,由上海中华书局永宁印刷厂以特制之5号楷字及阿拉伯数字加黑白相间之棋盘式花框,浇制凸版,加盖黑色,数值分列两旁,上端印阿拉伯数字框(图52)。通称「永宁上框国币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