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0年9月20日起,国内各地互寄平信邮资每20公分由5分调整为8分,各地提出一部份库存5分票就地加盖,改为3分邮票,以备搭配5分邮票售用。并定出加盖格式,规定「暂作」2字盖于票面右侧,「3分」2字盖于左侧,阿拉伯数字「3」在下端。
1940年9月20日(民国29年)起,国内各地互寄平信邮资每20公分由5分调整为8分,各地提出一部份库存5分票就地加盖,改为3分邮票,以备搭配5分邮票售用。并定出加盖格式,规定「暂作」2字盖于票面右侧,「3分」2字盖于左侧,阿拉伯数字「3」在下端。各地加盖情形,分述如下:
(1)上海加盖 1940年12月3 日发行
普23.1 50(10×5)
普23.2 100(10×10)
普23.3 100(10×10)
上海邮政总局供应处交大东书局香港印刷厂加盖。4号楷体,加盖黑色,「暂作」与「3分」2行间横距为7.5mm。自1929年12月起陆续分发各区售用。
(2)浙江加盖 1940年10月21日发行
普23.4 100(10×10)
5号宋体铅字加盖红色,2行间横距为9mm。
(3)湖南加盖 1940年11月 9 日起发行
普23.5 200(20×10)
普23.6 200(20×10)
4号楷体石印加盖黑色。因系手描,故全张200枚字体颇不一致。中华版加盖票先于11月9日发行,大东版续于12月17日发行。
(4)江西加盖 1940年11月10日发行
普23.7 200(20×10)
普23.8 200(20×10)
4号宋体铅字加盖黑色,2行间横距为6.5mm。
(5)甘宁青加盖 1940年12月20日发行
普23.9 200(20×10)
用木戳或牛角戳以人工逐枚加盖﹐均黑色。所用各戳﹐为手工刻制﹐字体颇不一致。
(6)东川加盖
第1次 1940年11月28日发行
普23.10 200(2x10x10)
200(20×10)
第2次 1940年8月28日发行
普23.11 200(20×10)
此票分先后2次加盖,均用4号楷体铅字加盖黑色,字体与上海供应处加盖者颇相似,但阿拉伯数字「3」较小。2行间横距第1次加盖为8mm,第2次为7.5mm。又第1次全张2百枚,左右2次加盖。
1942年10月9日邮政总局通知各区政管理局及办事处,因收支不能相抵,亏损甚多,奉准于邮资之外,加收附加费,要求各区将库存中信版1角6分票加盖“国内平信附加已付”字样备用。原定自1942年11月1日起施行,平信附加费为1元。
0.5分,灰棕,出现四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直双连中缝漏齿、顶边漏齿、底边漏齿。 伦敦版帆船、农获、牌坊邮票是1913年中华邮政发行第一套正式普通邮票,由英国伦敦华德路公司印刷。虽有3种图案,通常简称全套为“帆船票”。
主图为邮政储金所及扑满里投币。纸质分中国厚道林纸和薄招贴纸等。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制厂承印。这套邮票不是专用储金邮票,而是正式通用普通邮票,除信函包裹可贴用外,也可用作储金票。厚纸为道林纸,4种面值均全。
红字1分(赭黄),发行2339枚,出现两种变体票:原票大头“壹”、原票“壹”壬字头。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代封建王朝后,1912年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清欠资邮票上亦加盖“临时中立”字样8枚。
1944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4角(棕红)、2元(灰棕)、3元(红)、3元(红棕)、6元(棕)、10元(浅红)、20元(红)、50元(棕)、70元(紫)。纸质为土纸,其中纸质有有条纹、无条纹及厚薄的不同。重庆中华书局承印。
2分,红色加盖,出现一种变体票:倒盖。 翻传票是以帆船为主的,背景是火车、农获票是以农民收割为主图的,背景是天坛。这套邮票用的是5号宋体字,红色的加盖。印刷也很粗糙,比较不精致,但是是北京发行的唯一一套暂作改值的邮票。
普58 印花税票改作单位邮票
1949.5P12.5~14,[Pr]广州南京印务局。 广东邮政管理局奉令将印花税票一批,交由广州南京印务局,以特制锌版加印改作单位邮票,计国内信函费3种,国内挂号费,国内快递费及航空费各1种,国内航空费单位票另列于航空类。加盖颜色黑、红或深棕色。
普54 重庆华南版孙中山像金圆邮票
民国38年春,京沪受到威胁,由上海印制邮票供应西南各区,中断,于是将大东书局沪厂印制金圆邮票之原图案,以照相制成玻璃版,航寄重庆,交由华南印刷厂翻制胶版,用平印方法添印。图案文字虽相同,惟版纹更较大东厂平版者为粗糙,纸质亦较粗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