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0.5分,深褐; 1分,桔黄; 2.5分,玫紫; 4分,蓝灰; 15分,棕紫; 30分,棕紫,出现一种变体票:横双连直缝漏齿; 北平版票齿孔为14度,香港版虽亦有14度票,但极少见,一般均属12.5度之中齿票。
有水印:
0.5分,深褐;
1分,桔黄;
2分,蓝;
2.5分,玫紫;
3分,棕;
4分,蓝灰;
5分,桔红;
8分,桔黄;
10分,暗紫;
13分,绿;
15分,棕紫;
17分,橄绿;
20分,淡蓝;
21分,灰褐;
25分,红紫;
28分,橄绿;
30分,棕紫,出现一种变体票:横双连直缝漏齿;
40分,桔黄;
50分,绿。
无水印:
0.5分,深褐;
1分,桔黄,出现两种变体票:横双连直缝漏齿、“政”字不连;
2分,蓝,出现三种变体票:横双连直缝漏齿、直双连横缝漏齿、横双连中缝漏齿;
2.5分,玫紫;
3分,棕;
4分,蓝灰;
5分,桔红;
8分,桔黄;
10分,暗紫;
13分,绿;
15分,棕紫;
17分,橄绿;
20分,淡蓝,出现两种变体票:横双连直缝漏齿、直双连横缝漏齿;
21分,灰褐;
25分,红紫;
28分,橄绿;
30分,棕紫;
40分,桔黄;
50分,绿。
1940.6(民国二十九年六月),雕刻版,P12-14,19.5*22mm,200(20*10),[P]香港商务印刷馆
先烈像邮票原在北平财政部印刷局印制,七七事变发生,北平沦陷后,即无法续印,于是将前印先烈像邮票原模,交由香港商务印书馆翻版添印。北平印者有12种面值,香港添印时,因业务之需要,加印2分、4分、5分、1角5分、2角1分、2角5分、2角8分7种,全套共19枚:
半分、2分半、4分 邓铿烈士
1分、2角5分、5角 陈英士烈士
2分、1角、1角7分、2角8分 宋教仁烈士
3分、5分、1角5分、3角 廖仲恺烈士
8分、1角3分、2角1分 朱执信烈士
2角、4角 黄 兴烈士
香港商务印书馆同样是雕刻凹版印制,其图案、刷色大致与北平版相同,惟港版除一部份1分(初期所印)及2角1分票外,其票面「中华民国邮政」的「政」字第3笔与反文一撇相连,北平版则没有相连。
北平版票齿孔为14度,香港版虽亦有14度票,但极少见,一般均属12.5度之中齿票。
有水印票印于篆文邮字水印纸上,其图案、刷色、齿度版式等均与无水印票同。
民国38年春,京沪受到威胁,由上海印制邮票供应西南各区,中断,于是将大东书局沪厂印制金圆邮票之原图案,以照相制成玻璃版,航寄重庆,交由华南印刷厂翻制胶版,用平印方法添印。图案文字虽相同,惟版纹更较大东厂平版者为粗糙,纸质亦较粗松。
1942年底起,中华邮政内地邮资增为平信5角、挂号1元、快递2元,致使5角面值邮票需要量骤增。同时将停售的“国内平信附加已付”加盖邮票上划去原盖字样,另加盖“伍角”字样出售。加盖字样及划线粗细式样各有不同。
1分及2分邮票需用特多,造册处加盖的票已经不足以使用,另将伦敦版蟠龙票交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加盖,也用宋体字,但“国”字大,通称“加盖大国字”。
除上海大东版飞雁图基数邮票、华南版孙中山像基数邮票外,各区陆续加盖改作“银圆”基数邮票还有多处。福州加盖:福州邮局委托福州知行印务局黑色或红色“福州”加盖10种。此外尚有定海、厦门等地加盖。
4号方体铅字加盖红色﹐数值「肆」字为大写﹐阿拉伯数字「40」地位偏下。至民国31年12月1日邮资再度调整,除已由东川、西川、云南、湘粤等区加盖发行外,其他尚未加盖的各区即不再办理,此票也称“湘粤加盖”。
1940年9月20日起,国内各地互寄平信邮资每20公分由5分调整为8分,各地提出一部份库存5分票就地加盖,改为3分邮票,以备搭配5分邮票售用。并定出加盖格式,规定「暂作」2字盖于票面右侧,「3分」2字盖于左侧,阿拉伯数字「3」在下端。
普37 伪暂售票改作“国币”邮票
1945.9.17~9.5,五号黑体字铸模加盖,横距4mm,50,100,200,[Pr]上海中华书局永宁印刷厂。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由于运输拥挤,光复区邮局所需国币邮票,一时无法自后方运到。 2分,蓝,出现两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横双连中缝漏齿。 1分,桔黄,复盖。
普47 上海大东三版孙中山像邮票
1948年,中华邮政发行。图案与“大东二版”基本相同,但区分较容易:“大东三版”面值都在万元以上,且为单色;左下角面值框中“大东二版”有角、分位如“20000”,“大东三版”无角、分位如“20000”。上海大东书局水印。也称“梅花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