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分,橄绿; 1元,褐色,红棕; 5元,灰蓝,红;除面值10元邮票在安徽省寿县发行过外,其余五种均未正式发行。
2分,橄绿;
5分,绿;
1元,褐色,红棕;
2元,红棕,蓝;
5元,灰蓝,红;
10元,紫,绿。
发行日期:2分、5分1939.11(民国28年);元数票1939.12.6
齿孔度数:14印刷版别:雕刻版
图幅:19.5x23
全张枚数:(1)-(2)200(20x10);(3)-(6)50(10x5)
印刷:香港中华书局
抗日战争开始后,北京沦陷,原先各地邮局所用邮票均出自北京财政部印刷局及伦敦印刷的孙中山邮票,自38年起,中华民国所有邮票都改在香港印制,承印者有中华书局、大东书局及商务印书馆三厂,中华、大东两书局承印中山像邮票,商务印书馆则承印烈士像、航空及欠资邮票,通称“香港版”邮票,历时4年。大东版邮票就是这一时期所印制,为1940年陆续发行,全张枚数及版铭格式均与中华版相同。
这套大东版无水印邮票40年1月先发行5分绿及橄榄绿两种,以后才陆续发行壹圆、贰圆、伍圆、拾圆和二十圆5种,同年12月3日起发行壹角票,12月25日起,才最后加售8分、三角和五角票,整套邮票从43年11月起停止发售。
大东版孙像邮票一般为线式齿14度,但是在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后,将大东书局印就未打齿孔的邮票,送交中华书局印刷厂去打齿孔,为钯式齿12.5度,通称“大东版粗齿票”。这种“粗齿票”由日伪邮政当局运到上海,大部分用于加盖暂售改值邮票,原票只有很少一部份流传出来,与大清慈禧万寿票大部分用于加盖,极少有原票流出的情形完全相似。计有无水印纸印制的8分、一角、三角,以及有水印的l元(棕红与褐双色)、10元(绿与青莲双色)及20元(玫紫与蓝双色)。除面值10元邮票在安徽省寿县发行过外,其余五种均未正式发行。这种“粗齿票”除一般常见的12.5度外,还有12度或13.5度等。
0.5分,深褐; 1分,桔黄; 2.5分,玫紫; 4分,蓝灰; 15分,棕紫; 30分,棕紫,出现一种变体票:横双连直缝漏齿; 北平版票齿孔为14度,香港版虽亦有14度票,但极少见,一般均属12.5度之中齿票。
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1分(黄绿)、2分(桔)、4分(蓝绿)、10分(紫)、16分(桔红)、20分(蓝)、50分(棕)、100分(浅蓝)、500分(红)。重庆华南印刷厂承印。 2分,桔黄,出现一种变体票:横缝及顶边漏齿。
1分及2分邮票需用特多,造册处加盖的票已经不足以使用,另将伦敦版蟠龙票交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加盖,也用宋体字,但“国”字大,通称“加盖大国字”。
0.5分,灰棕。薄纸出现一种变体票 :横双连中缝漏齿。 1分,桔黄。 2分,草绿。 3分,蓝绿。 4分,橄绿。 5分,玫紫。 8分,桔红。 15分,深蓝。 20分,棕红。 30分,紫棕。 1元,褐、桔棕。 20元,蓝、紫。
1942年10月9日邮政总局通知各区政管理局及办事处,因收支不能相抵,亏损甚多,奉准于邮资之外,加收附加费,要求各区将库存中信版1角6分票加盖“国内平信附加已付”字样备用。原定自1942年11月1日起施行,平信附加费为1元。
,5号宋字加盖于清代蟠龙无水印票。3分:25(5*5);1元、2元、5元均为48(8*6)。上海邮政供应股。此项加盖票,因加盖文字不妥遭到反对,仅在福州邮局售出3分、1元、2元、5元以上4种,随即停售。其余11种,均未发行。
普52 印花税票改作“金圆”邮票
为供应“金圆”面值邮票应急,中华邮政就将印花税票加盖邮政标记暂代邮票使用。印花税票原票有平版及凹版印刷两种。平版承印厂有大东、大业、中央、振明四厂;凹版有大东、大业等不同版别,细微处各有特征可分。
普44 伦敦四版孙中山像邮票
1947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500元(橄绿)、1000元(绿与红)、2000元、5000元。英国伦敦德纳罗公司承印。 此版式票仍以国父像为主图,图案格式为左右两旁边框改绘火炬,通称“火炬式”。
普11 伦敦一版孙中山像邮票
窄版又称“长短线”,也就是说“长短线”只存在窄版情况,宽版不存在。初次印成之票,共5亿余枚,自20年8月中旬起陆续在上海交货,原定9月1日开始发行,因发现其误将国徽之白日内圈印成双线,通称“双圈”,当即急电德纳罗公司指正,要求立即改版另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