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38.11.11,雕刻版,P12.5,19.5mm*23mm,50,[P]香港中华书局。 1939,P12.5,梳式齿和线式齿两种。最初由香港中华书局以雕刻凹版双套色印制3种,以国父像为中心图案。国徽两旁双横线内为空白,通称“空框”。
1938.11.11(民国二十七年十一月十一日),雕刻版,P12.5,19.5mm*23mm,50(10*5),[P]香港中华书局。
1元,褐、红棕。
2元,红棕、蓝。
5元,灰蓝、红。出现一种变体票:全空框。
1939(民国二十八年),P12.5,梳式齿和线式齿两种。(发行空心全钮)
1元,褐、红棕。
2元,红棕、蓝。
七七事变以前,邮票均由北平财政部印刷局或英国德纳罗公司印制。抗战军兴后,自27年起改在香港印制。最初由香港中华书局以雕刻凹版双套色印制3种,以国父像为中心图案。国徽两旁双横线内为空白,通称“空框”。第1批印成1元、2元、5元三种邮票 国父像领下钮扣只见半个圆圈,第2批续印1元、2元两种,钮扣完整,通称“半钮”及“全钮”。
2.5分,玫紫。 8分,橘红。 13分,蓝绿。 17分,橄绿。 20分,红棕。 30分,紫棕。 40分,橘黄,出现一种变体票:叠模。 另1分邮票与国父像伦敦版2分、5分、2角5分邮票合订成邮票小册。
1947,中华邮政发行。其中部分邮票纸质有厚薄之分,图幅也有阔版、窄版、高版、矮版的差异。因该票右下角边框中有梅花图案,也称“梅花一版”。
1元,褐、红棕:发行量155,000; 5元,灰蓝、红:发行量135,000; 10元,紫、绿:发行量150,000; 20元,蓝、玫紫:发行量570,000;停售日期1943年10月23日,停用日期1944年1月1日。 所谓“半钮”“全钮”通俗讲是指票中孙中山像衣领下的纽扣,是整个或是显示一半。
原票为伦敦德纳罗公司凹版印制的国币面值包裹印纸。由上海三一印刷公司以5号楷字及方体阿拉伯数字,浇版黑或红色,加盖「改作邮票」及「金圆×圆」字样于票面主图的两旁,阿拉伯数字在下端。
1948年,中华邮政邮资大幅度上涨,各版孙中山像邮票面值已不适合使用,于是便在这些邮票上加盖高额“国币”面值售用。上海大业印刷公司加盖。
邮票介绍:1941年,中华邮政发行。美国钞票公司承印。其中2元票有中心倒印大变体,传世很少。其中14种为1941年2月21日发行,2分及翠蓝8分为1941年4月21日发行。 2009年1月18日,2元国父像倒盖票在斯宾客拍卖行邮票拍卖会上拍出£72,000的价格。
普43 上海大东一版孙中山像邮票
抗战胜利复员后,第1次在上海交由大东书局上海印刷厂以雕刻凹版印制国父像邮票,上为国徽,格式与以前所印者大致相同,惟边框花纹较为精细。全套11种,自20元至5,000元,最大面值5000元票系双色套印。 100元,深红,出现一种变体票:直双连横缝漏齿。
普30 中信版孙中山像加盖“国内平信附加已付”邮票
1942年10月9日邮政总局通知各区政管理局及办事处,因收支不能相抵,亏损甚多,奉准于邮资之外,加收附加费,要求各区将库存中信版1角6分票加盖“国内平信附加已付”字样备用。原定自1942年11月1日起施行,平信附加费为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