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分,红色加盖。 1分,红色加盖,出现一种变体票:”ct”后漏点。 民国11年11月1日起调整邮资,国内平信邮费由3分改为4分,事前曾添印大量4分邮票备用。
1分,红色加盖(原2分草绿色)。
1分,红色加盖(原3分蓝绿色),出现一种变体票:”ct”后漏点。
1分,黑色加盖(原3分蓝绿色)。
1分,红色加盖(原4分橄绿色),出现一种变体票:”ct”后漏点。
3分,红色加盖(原4分灰色),出现三种变体票:”ct”后漏点、倒盖、直双连中缝漏齿。
5分,红色加盖(原15分深蓝)。
5分,红色加盖(原16分橄绿)。
1925-1936(民国十四年至二十五年)5号宋字加盖,[Pr]北京财政部印刷局。
民国11年11月1日起调整邮资,国内平信邮费由3分改为4分,事前曾添印大量4分邮票备用。惟加价未久,自12年1月1日起又恢复旧费率,4分票因而滞存。3分票库存渐少,于是将4分票加盖改为3分票。此后每因调整邮资,致使若干种邮票之供销不能平衡,乃将存票较多者加盖改值,以应需要。帆船邮票历次改值,均由财政部印刷局以5号宋字及阿拉伯数字,浇制凸版,加盖红或黑色改值字样。
民国38年春,京沪受到威胁,由上海印制邮票供应西南各区,中断,于是将大东书局沪厂印制金圆邮票之原图案,以照相制成玻璃版,航寄重庆,交由华南印刷厂翻制胶版,用平印方法添印。图案文字虽相同,惟版纹更较大东厂平版者为粗糙,纸质亦较粗松。
1949年9月,中华邮政发行香港亚洲版单位邮票。图案和刷色等与“上海大东版”单位邮票相同。香港亚洲石印局承印。
抗战期中,邮票多在后方印制,国内因限于技术及物质条件,制品均嫌粗陋。 全套原有7种面值,其中1元、2元两种于民国33年10月发行。20元、30元、50元等3种于民国35年3月起发行。
1947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500元(橄绿)、1000元(绿与红)、2000元、5000元。英国伦敦德纳罗公司承印。 此版式票仍以国父像为主图,图案格式为左右两旁边框改绘火炬,通称“火炬式”。
上海大业印刷公司加盖的金圆邮票,其分数票中除国父像渝中央版30元改5分外,均用5号方体「金圆」两字及5号方体阿拉伯数字特制字模,浇凸版,分四种形式加盖。角数票另用5号楷字及5号方体阿拉伯数字浇版,加盖改值,角数票字体特征如下:
0.5分,灰棕。薄纸出现一种变体票 :横双连中缝漏齿。 1分,桔黄。 2分,草绿。 3分,蓝绿。 4分,橄绿。 5分,玫紫。 8分,桔红。 15分,深蓝。 20分,棕红。 30分,紫棕。 1元,褐、桔棕。 20元,蓝、紫。
普53 上海大东二版孙中山像金圆邮票
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上海大东书局承印。大东1版与2版除齿孔不同外,其版式显着不同处为:大东一版「國」字之一点,在横地右边,与横相连。大东2版「國」字之一点,在1横的上边,与横及上端相连。
普30 中信版孙中山像加盖“国内平信附加已付”邮票
1942年10月9日邮政总局通知各区政管理局及办事处,因收支不能相抵,亏损甚多,奉准于邮资之外,加收附加费,要求各区将库存中信版1角6分票加盖“国内平信附加已付”字样备用。原定自1942年11月1日起施行,平信附加费为1元。
普15 香港中华一版(空心)孙中山像邮票
1938.11.11,雕刻版,P12.5,19.5mm*23mm,50,[P]香港中华书局。 1939,P12.5,梳式齿和线式齿两种。最初由香港中华书局以雕刻凹版双套色印制3种,以国父像为中心图案。国徽两旁双横线内为空白,通称“空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