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分,红色加盖,出现一种变体票:倒盖。 翻传票是以帆船为主的,背景是火车、农获票是以农民收割为主图的,背景是天坛。这套邮票用的是5号宋体字,红色的加盖。印刷也很粗糙,比较不精致,但是是北京发行的唯一一套暂作改值的邮票。
2分,红色加盖(原3分,蓝绿)(1922.11),出现一种变体票:倒盖。
1分,红色加盖(原3分,蓝绿)(1930.10)
1922.11-1930.10(民国十一年至十九年) ,5号宋字加盖,50(10*5),[Pr]北京财政部印刷局。
民国11年11月1日起调整邮资,明信片印刷品等由1分增至2分,平信由3分增为4分。当时因圣诞节及阳历新年,贺柬邮件剧增,2分邮票需用增多;再平信邮资既改4分,3分邮票用途大减,库存颇丰,乃提出一部份加盖改为2分邮票应用。由财政部印刷局以5号宋字及特大之阿拉伯数字浇制全版50枚之凸版,在票面中央加盖“2cts”两侧加盖“暂作贰分”字样,另以小星4粒盖于原印面值四角。19年因需1分邮票,备搭配其他面值邮票售用,经照前例,将3分票一批交由财政部印刷局,以5号宋字浇版于票面中间分上下加盖“1ct”两侧加盖“暂作壹分”字样,自同年10月下旬起发行。
翻传票是以帆船为主的,背景是火车、农获票是以农民收割为主图的,背景是天坛。这套邮票用的是5号宋体字,红色的加盖。北京出的这第二版纸质比较硬,透明度没有伦敦版的好。印刷也很粗糙,比较不精致,但是是北京发行的唯一一套暂作改值的邮票。
民国38年4月以后金圆券贬值,若干省区,市场上已开始以银圆为计值标准,渐有恢复银本位之势。邮资于同年5月13日起,恢复以前之银圆基本费率,同时另印基数邮票售用,规定在使用银圆地区按照基数售收银圆,在使用金圆券地区,则按当地折合率折售金圆券。
抗战胜利复员后,第1次在上海交由大东书局上海印刷厂以雕刻凹版印制国父像邮票,上为国徽,格式与以前所印者大致相同,惟边框花纹较为精细。全套11种,自20元至5,000元,最大面值5000元票系双色套印。 100元,深红,出现一种变体票:直双连横缝漏齿。
抗战期中,邮票多在后方印制,国内因限于技术及物质条件,制品均嫌粗陋。 全套原有7种面值,其中1元、2元两种于民国33年10月发行。20元、30元、50元等3种于民国35年3月起发行。
1945.9.17~9.5,五号黑体字铸模加盖,横距4mm,50,100,200,[Pr]上海中华书局永宁印刷厂。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由于运输拥挤,光复区邮局所需国币邮票,一时无法自后方运到。 2分,蓝,出现两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横双连中缝漏齿。 1分,桔黄,复盖。
1947,中华邮政发行。其中部分邮票纸质有厚薄之分,图幅也有阔版、窄版、高版、矮版的差异。因该票右下角边框中有梅花图案,也称“梅花一版”。
2分,橄绿; 1元,褐色,红棕; 5元,灰蓝,红;除面值10元邮票在安徽省寿县发行过外,其余五种均未正式发行。
普41 伦敦三版孙中山像邮票
抗战期中,邮票多在后方印制,国内因限于技术及物质条件,制品均嫌粗陋。 全套原有7种面值,其中1元、2元两种于民国33年10月发行。20元、30元、50元等3种于民国35年3月起发行。
普19 香港中华三版有水印孙中山像邮票
1元,褐、红棕:发行量155,000; 5元,灰蓝、红:发行量135,000; 10元,紫、绿:发行量150,000; 20元,蓝、玫紫:发行量570,000;停售日期1943年10月23日,停用日期1944年1月1日。 所谓“半钮”“全钮”通俗讲是指票中孙中山像衣领下的纽扣,是整个或是显示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