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黑字0.5分,棕,出现两种变体票:倒盖、复盖。 红字2分,深绿,出现两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直双连中缝漏齿。全套自半分至5圆共15枚,发交各地售用。
黑字0.5分,棕,出现两种变体票:倒盖、复盖。
红字1分,赭黄,出现八种变体票:倒盖、复盖、双连且一枚漏印、横双连中缝漏齿、直双连中缝漏齿、顶边漏齿、原票大头“壹”、原票“壹”“壬”字头。
红字2分,深绿,出现两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直双连中缝漏齿。
红字3分,蓝绿,出现四种变体票:倒盖、横双连中缝漏齿、直双连中缝漏齿、顶端漏齿。
黑字4分,朱红,出现两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顶端漏齿。
红字5分,青莲。
黑字7分,紫棕,出现一种变体票:顶边漏齿。
红字10分,灰蓝,出现四种变体票:倒盖、复盖、双连且一枚漏印、棕色加盖。
红字16分,橄绿。
黑字20分,棕红,出现一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
黑字30分,朱红。
红字50分,淡绿。
黑字1元,红、玫红,出现一种变体票:倒盖。
黑字2元,棕红、黄,出现一种变体票:倒盖。
黑字5元,绿、粉红。
名称:加盖宋体字“中华民国”邮票
整版枚数:(12)-(15)(17)(18)(20)(22)-(24)240(12*4*5) (16)(19)
发行日期: 1912-03-00
印刷机构:上海邮政供应股
齿孔度数:P12-16
版别:雕刻版 [1]
1912.3(民国元年三月),五号宋字加盖于清伦敦版蟠龙无水印票,普3.1-普3.3、普3.5、普3.6、普3.8、普3.10-普3.12均为240(12*4*5);普3.4、普3.7、普3.9为200(8*5*5);普3.13-普3.15为48(8*6),上海邮政供应股印制。
“临时中立”邮票再度加盖“中华民国”字样的同时﹐还以伦敦版蟠龙无水印原票,由造册处以5号宋字加盖直行红或黑色“中华民国”4字。全套自半分至5圆共15枚,发交各地售用。
0.5分,深褐; 1分,桔黄; 2.5分,玫紫; 4分,蓝灰; 15分,棕紫; 30分,棕紫,出现一种变体票:横双连直缝漏齿; 北平版票齿孔为14度,香港版虽亦有14度票,但极少见,一般均属12.5度之中齿票。
0.5分,灰棕,出现四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直双连中缝漏齿、顶边漏齿、底边漏齿。 伦敦版帆船、农获、牌坊邮票是1913年中华邮政发行第一套正式普通邮票,由英国伦敦华德路公司印刷。虽有3种图案,通常简称全套为“帆船票”。
4分,出现两种变体票:“暂作肆作”、双联,一枚漏齿。 29年9月20日起调整邮资,本埠平信费,每20公分由2分改为4分,4分邮票用量骤增,新票未印成前,经先将库存最多之5分邮票于票面两旁及下端,加盖「暂作肆分」及阿拉伯「4」字,改值售用。
2分,橄绿; 1元,褐色,红棕; 5元,灰蓝,红;除面值10元邮票在安徽省寿县发行过外,其余五种均未正式发行。
红字1分(赭黄),发行2339枚,出现两种变体票:原票大头“壹”、原票“壹”壬字头。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代封建王朝后,1912年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清欠资邮票上亦加盖“临时中立”字样8枚。
1945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2元(绿)、5元(深绿)、10元(深蓝)、20元(红)、齿孔度数为12.5。纸质分有条纹土纸、无条纹土纸、白垩纸等。重庆大东书局印刷。 20元,红,出现一种变体票:双面印。
普53 上海大东二版孙中山像金圆邮票
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上海大东书局承印。大东1版与2版除齿孔不同外,其版式显着不同处为:大东一版「國」字之一点,在横地右边,与横相连。大东2版「國」字之一点,在1横的上边,与横及上端相连。
普52 印花税票改作“金圆”邮票
为供应“金圆”面值邮票应急,中华邮政就将印花税票加盖邮政标记暂代邮票使用。印花税票原票有平版及凹版印刷两种。平版承印厂有大东、大业、中央、振明四厂;凹版有大东、大业等不同版别,细微处各有特征可分。
普44 伦敦四版孙中山像邮票
1947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500元(橄绿)、1000元(绿与红)、2000元、5000元。英国伦敦德纳罗公司承印。 此版式票仍以国父像为主图,图案格式为左右两旁边框改绘火炬,通称“火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