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洪武通宝钱制沿续元末朱元璋所铸“大中通宝”的形制,分为五等,规定小平钱,每文重一钱,折二钱重二钱,当三钱重三钱,当五钱重五钱,当十钱重一两。同时继铸大中通宝钱。并且实行铜钱与宝钞并用的政策,但禁止金银流通,只能向政府兑换。
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命京城(南京)工部宝源局及各省宝泉局铸行“洪武通宝”,由工部主管铸钱,下设宝源局。朱元璋为避讳元朝的元字,把所铸之钱钱文一律叫通宝而不叫元宝,而不只是为避讳他自己的名字,以后所铸之钱也都没有元宝钱文。
洪武通宝钱制沿续元末朱元璋所铸“大中通宝”的形制,分为五等,规定小平钱,每文重一钱,折二钱重二钱,当三钱重三钱,当五钱重五钱,当十钱重一两。同时继铸大中通宝钱。洪武八年,发行“大明宝钞”纸币,规定大明宝钞每贯合铜钱一千文或值银一两,宝钞四贯合黄金一两。并且实行铜钱与宝钞并用的政策,但禁止金银流通,只能向政府兑换。
洪武通宝背北平折五,直径(40.21mm~40.23mm)*厚度(2.94mm~2.97)mm,藏品价格:28250元。
洪武通宝尔宝背福小平,尺寸:23.6mm~24.0mm*0.9mm~1.1mm 重量:3.3g
背面约10点边小磕,藏品价格:90元。
在位执政期间铸有“洪武通宝”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和当十大钱等大小钱币共五种,除小平钱外,其钱背有二钱、三钱、五钱、当十,另铸有“洪武通宝”花钱等。
洪武通宝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发行的一种货币。为洪武元年,朱元璋命令宝源局以及其他宝泉局共同铸造的,由工部主管,下设宝源局。为了避讳,朱元璋特下令,将所有的铸钱一律改名为洪武通宝,而不是洪武元宝。
明朝洪武年间,全国各省除少数省外,都没有铸钱炉,年铸钱约十九万贯,其中洪武五年时铸钱最多。洪武《铸钱则例》规定,铸钱应用生铜。但当时铜材稀缺,所以就普遍用废钱和旧铜铸造,因铜质复杂,纯度不一,而造成“洪武通宝”成色不一的情况。
而在钱币上既称宝又有纪重,并且是有系统、能成套的方孔圆钱,则首推明太祖朱元璋所铸的洪武通宝纪重钱。郭死后,他统率其部,接受小明王韩林儿的封号。
根据此径来看,其直径大于谱载之小平背鄂钱约2毫米,又小于折二背鄂钱2毫米余,处于二者之间。据此,又可认定其乃洪武官炉之出,并无疑点。 由以上分析可断其真伪,不虚不妄,官炉所出之小平大样,可得成立。
一般而论,集藏洪武钱较易,觅珍稀版别难。由于洪武年距今已六百余年,故其遗存钱品多为出土或窖藏,传世品反倒十分稀见。其直径38.5毫米,重约17.95克,铸体较为厚重,乃洪武钱制之折五型确定。
洪武通宝钱币价格 洪武通宝钱币价值分析
所以此时的钱币成色不一样,纯度也不同,导致洪武通宝价格也不同。现在背桂三、桂五等钱币十分罕见,促使洪武通宝价格不断提升。现在洪武通宝价格还在提升中,版别和品相越高价格越高。
洪武通宝是什么时候发行的 洪武通宝图片及历史背景介绍
同时继铸大中通宝钱。并且实行铜钱与宝钞并用的政策,但禁止金银流通,只能向政府兑换。到八月,因宝钞流通受阻,为坚决实行纸币制度再次禁止使用铜钱。洪武《铸钱则例》规定,铸钱应用生铜。